本報記者 胡 蝶

閔天良一邊閱讀其整理的民間俗語,一邊向記者解讀。
“一年兩頭春,豆角貴似金。”“針尖不大扎人疼,舌頭無骨傷人深。”這些流傳在商洛本地的民間俗語,是老百姓在生產(chǎn)生活中凝結(jié)的智慧結(jié)晶。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鄉(xiāng)村生活方式的變遷,這些由祖輩口耳相傳、凝聚著世代農(nóng)耕智慧與生活哲學的民間俗語,正在加速消逝。
在民間俗語研究者閔天良眼中,每一句民間俗語都是一顆亟待挖掘、拯救的“文化珍珠”,他用40多年時間,行走于田間地頭,收集整理了商洛民間俗語1萬多條,讓瀕臨消失的民間文化遺產(chǎn)走進大眾視野。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40多年堅持收集就是為了串起泥土里的顆顆珍珠。時光流變,守望不變,我以方言訴我心,對商洛民間俗語的熱愛已經(jīng)深深刻在我的骨子。”11月3日,閔天良這樣對記者說。
他日常讀書、寫作的書房小巧雅致,桌面上擺滿了看起來年代久遠的筆記本。這位66歲的老人翻開自己的筆記本,閱讀上面用圓珠筆、鋼筆寫下的一條條民間俗語時,滿眼都是珍惜和回憶。
閔天良在農(nóng)村生活、長大,從小就在牛背上、莊稼地里暢想,懷揣著一個成為文學家的夢。1978年,他高中畢業(yè)后參加農(nóng)田基建,之后又長期在基層工作,與鄉(xiāng)村老百姓打交道中,那些多如牛毛、充滿哲理和智慧的鄉(xiāng)土方言、民間俗語讓他如獲至寶。
“我感覺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和體驗些有趣的事,就萌生了收藏本地俗語、集成個小冊子的想法。”談及自己研究民間俗語的初心,他這么說。
于是,閔天良從田間地頭到柜臺廳堂,口袋里都裝個短鉛筆,遇到有人說了有意思的民間俗語,他就隨手用煙盒紙、小本子記錄下來,晚上回家后再在筆記本上認真記錄整理。多年積累下來,幾十本原始筆記本在案頭堆了很高一摞。
1983年,閔天良初次參與省文化局《陜西歇后語》征集供稿,選編了千余條商洛俗語;1986年,一篇商州方言散文在當?shù)亍豆と司銟凡吭聢蟆钒l(fā)表,讓他感到非常欣喜,原來粗糙的民間文化研究成果也能與更多人分享;2006年,在《華商報》“嫽段子”征文大賽中,閔天良獲得全省一等獎,俗語與陽春白雪的文章一樣被認可,給他平添了奮發(fā)的動力。
在收集整理民間俗語的過程中,有很多方言在字典中沒有相應(yīng)的漢字,他就先根據(jù)發(fā)音將音定準,然后結(jié)合意境,反復(fù)推敲,在字典中選擇相同發(fā)音的漢字?,F(xiàn)在用手機記錄就更方便了,他可以隨時用手機寫下遇到的民間俗語,并隨時在網(wǎng)絡(luò)上搜尋相應(yīng)的漢字。
民間俗語是民間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智慧、愿望和經(jīng)驗,通過被人們不斷流傳運用,才沒有被歷史淹沒。閔天良在多年整理中總結(jié)出,商洛民間俗語分為包括在民間口頭流傳的諺語、歇后語以及一些結(jié)構(gòu)定型的方言土語和常用語等,值得傳承和弘揚。鑒于民間俗語這一文化瑰寶浩如煙海,2023年,他通過梳理篩選,從自己收集整理的1萬多條俗語中精選出了5000多條,收錄成《商洛民間俗語集錦》。該集錦分為動物、植物、數(shù)字、農(nóng)事、保健、社交、事理、歇后語、方言短語等10部分。
閔天良的中學同窗劉少鴻在該集錦的序中這樣寫道:“這本俗語集作為弘揚民間文化的珍貴資料,結(jié)集成書不僅是了卻作者本人的夙愿,更是為商洛的民間文化研究增加了一項重要成果,為廣大文學愛好者提供了借鑒與應(yīng)用的資料。”
“我想,留住鄉(xiāng)音、守護方言就是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隨著信息智能化時代的到來,把商洛俗語保存、保護起來并且傳承下去,是我對其保持的一種敬畏,也是與廣大文學愛好者分享、交流、共賞的初衷。”閔天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