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東江門11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所)11月19日在江門中微子實驗(JUNO)現(xiàn)場舉辦發(fā)布會,宣布實驗裝置建設成功并發(fā)布首個物理成果。這個位于地下700米的大科學裝置以目前最高精度證實“太陽中微子偏差”,進一步暗示可能有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物理。
11月18日,發(fā)布會前一天,江門中微子實驗地下實驗廳,江門中微子實驗項目經理、發(fā)言人王貽芳院士向媒體介紹中心探測器關鍵參數。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2025年8月26日至11月2日,江門中微子實驗經層層篩選后成功捕獲2300多個中微子,國際合作組通過對這些有效數據進行分析,測量了被稱為“太陽中微子振蕩參數”的混合角theta(12)與質量平方差,得到的結果比此前實驗的最好精度提高了1.5-1.8倍。
這兩個振蕩參數最初是通過太陽中微子所測定,但也可以通過反應堆中微子精確測定。此前,這兩種方法對質量平方差的測量結果有約1.5倍標準偏差的不一致,被稱為“太陽中微子偏差”,暗示著可能有新物理。江門中微子實驗這次通過反應堆中微子證實了這個偏差,未來還能通過同時測量太陽中微子和反應堆中微子,進一步證實或證偽該偏差。
11月18日,發(fā)布會前一天,江門中微子實驗地下洞室,媒體拍攝通過斜井軌道往返地面與地下的小火車。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經過10余年設計和建設,江門中微子實驗成為國際上首個建成的新一代超大規(guī)模、超高精度的中微子實驗裝置。在運行期間首批獲取的數據顯示,江門中微子實驗探測器關鍵性能指標全面達到或超越設計預期,表明其已準備好開展中微子物理前沿研究。該探測器性能分析論文已提交專業(yè)學術期刊《中國物理C》,并已在預印本網站arXiv上發(fā)布。
據悉,中國科學院高能所2008年提出江門中微子實驗構想,2013年得到中國科學院戰(zhàn)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及廣東省人民政府的支持;2014年得到國際合作組多個國家的批準和經費支持;2015年啟動隧道和地下實驗室建設;2021年12月完成實驗室建設并開始探測器安裝;2024年12月探測器完成建設并開始灌注超純水與液體閃爍體;2025年8月正式運行取數。
資料圖:2024年10月,江門中微子實驗正在建設安裝的中心探測器。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歷經多年持續(xù)攻關,江門中微子實驗在高探測效率光電倍增管、超高透明度液體閃爍體、超低本底材料和精密刻度系統(tǒng)等核心領域實現(xiàn)重大突破:核心探測器為有效質量達2萬噸的液體閃爍體探測器,安置于地下實驗大廳44米深的水池中央,直徑41.1米的不銹鋼網殼作為主支撐結構,承載了包括35.4米直徑的有機玻璃球、兩萬噸液體閃爍體、2萬只20英寸光電倍增管、2.5萬只3英寸光電倍增管以及前端電子學、電纜、防磁線圈和隔光板等眾多關鍵部件,共同構建起超高靈敏度的中微子探測系統(tǒng)。(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