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諷刺的是,糧食安全正成為中共領導人關心的大事之一。
隨著中國變得富有,糧食消費和飲食結構發(fā)生巨變。中國有世界22%的人口,但可耕地僅占世界的約7%。此外,近年來,由于嚴重的環(huán)境破壞,中國的可耕地面積不斷萎縮。糧食需求上升及可耕地減少的雙重作用,導致中國在不遠的將來難以養(yǎng)活本國人口。
中國別無選擇,只能轉向海外農業(yè)。2013年,中國進口世界4%的谷物,今后這個數字可能會上升。幾名中國官員也談到海外是加強生產的一個補充。2010年,中國農業(yè)部長韓長賦說:“中國農業(yè)公司實行走出去戰(zhàn)略的時機和條件已成熟?!?/p>
近年來,中國對海外農業(yè)的投資和土地租賃穩(wěn)步增加。早在本世紀初,中國公司就開始投資鄰國老撾和柬埔寨的農地,并且逐步“遠征”他方。如今在幾個非洲國家已有中國所有或共享的農場。此外,中國人還在巴西、秘魯、阿根廷、墨西哥甚至俄羅斯遠東租賃土地。
中國實施的走出去戰(zhàn)略雖有望得到回報,但也不乏風險。從烏克蘭危機可見,一切都無保障。土地是一個敏感問題,觸及人類最原始的恐懼。在巴西,有官員指責中國偷偷搶奪土地。
不過,對于中國在海外購買農場要謹慎判斷,不要認為那就是攫取土地。問題要復雜得多。中國對非洲的農業(yè)研究中心投入巨資,大大提高稻米和其他農作物的產量,緩和了糧食短缺問題。如今,數以百計的中國農業(yè)科學家在非洲和其他地方工作,他們的目標是提高當地的農業(yè)生產效率。中國的長遠戰(zhàn)略也許是提高非洲自身的能力,從而產生農產品盈余,這樣既解決非洲的糧食短缺,又滿足中國對糧食的需求。
中國對國外農業(yè)的投資如果是以公開和透明的方式進行,并且尊重當地,那么這種投資就可帶來巨大好處。實際上,有些國家對此類投資很感興趣。中國和接受此類投資的東道國可以獲利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