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屠呦呦和諾貝爾獎,青蒿素這三個字,無疑是今年最熱的醫(yī)藥字詞。雖然很多人不知它為何物,但其“抗瘧神藥”的光環(huán)已被人們所熟知。但是,盡管它已被使用了三四十年時間,但令人吃驚的是,青蒿素的作用機制在科學界至今仍沒有定論。
不過,這一謎題的破解近日有了新進展:來自河南鄭州的30歲中國留學生王繼剛,日前率領其團隊開發(fā)出一種新型生物技術平臺,成功發(fā)現(xiàn)青蒿素在瘧原蟲中的120多個結合靶蛋白,揭示了該藥物殺死瘧原蟲的作用機制。昨日下午,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留學的王繼剛博士接受了成都商報記者的采訪,講述了此次科研背后的故事。據(jù)悉,其研究論文已于22日在美國《自然通訊》雜志上發(fā)表。
作用機制
與寄生蟲蛋白結合 使其失活
王繼剛說,人們以為獅子和鯊魚是地球上最兇猛殘暴的動物,殊不知,這世上最危險的動物其實是蚊子。被攜帶有傳播性瘧原蟲的蚊子叮咬后,人們會染上致命的疾病——瘧疾。
王繼剛將瘧原蟲形容為“吃血狂魔”,“因為它在感染人體后,短時間內就可吃掉80%的紅細胞,威脅病人的生命。”
青蒿素是目前治療瘧疾最強有效的藥物。它能在幾小時內起效,并快速殺死人體血細胞里的寄生蟲,被認為是抗瘧的最后一道防線。王繼剛稱,雖然此前有大量青蒿素方面的研究,但科學界對真正起作用的青蒿素靶蛋白一直知之甚少,甚至不能合理解釋其強效殺蟲的機制。
在王繼剛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其他科研人員的努力下,他們設計了一種以青蒿素結構為基礎的生物探針,成功發(fā)現(xiàn)了120多個青蒿素靶蛋白。王繼剛稱,青蒿素有一種很特殊的化學結構,“這種結構使得其在人的正常細胞中,處于無活性狀態(tài),因此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毒副作用?!?/p>
然而,當“吃血狂魔”瘧原蟲吞噬掉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時,紅細胞會釋放出瘧原蟲不能消化的卟啉鐵分子(血紅素),而高濃度的血紅素會迅速將青蒿素“激活”,從而與數(shù)以百計的寄生蟲蛋白結合,致使其失活。這一作用,最終導致寄生蟲的快速死亡。
下一步研究
“青蒿素抗癌的機理和潛力”
談及研究青蒿素的契機,王繼剛告訴記者,他是從2011年開始有研究青蒿素的想法的。
當年,被稱為“諾貝爾獎的風向標”的拉斯克獎頒給了中國科學家屠呦呦。他說,青蒿素抗瘧和砒霜治療白血病被認為是中國醫(yī)藥對現(xiàn)代醫(yī)學最重要的兩大貢獻。然而長久以來,前沿的青蒿素機理研究工作都是由法國、英國和美國科學家所作出。
作為中國留學生的王繼剛暗暗下定決心,要用自己在藥理方面的所長來研究青蒿素,早日解開青蒿素抗瘧的奧秘。經過近4年的努力,他終于做到了。其研究青蒿素作用機理的文章被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雜志發(fā)表。
對于在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之后這個時間點取得研究成功,“這真是一種巧合。”王繼剛說道。
此外,該研究的另外一位負責人、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系教授林青松補充說道,青蒿素獨有的激活方式,也和目前發(fā)現(xiàn)的青蒿素抗藥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通過這次研究,科學家可以針對瘧原蟲的代謝與生存周期規(guī)律,進一步設計與測試新的青蒿素治療周期與用藥方案,以緩解耐藥性的發(fā)生。
王繼剛稱,他們還發(fā)現(xiàn)青蒿素有著抗癌的潛力,因此他們下一步方向是研究該藥抗癌的機理和潛力。
人物
藝術生轉理科生
如果沒做科研 “應該是個不錯的畫家”
王繼剛說,在他看來,青蒿素“也許是自然界最聰明的一種藥物。誰能想到大自然會設計出一種巧妙利用寄生蟲吃血的特性去對付它的方法呢。”在接受成都商報記者采訪時,王繼剛透露出了他對生物科學及大自然的濃厚興趣。然而令人詫異的是,王繼剛說,他最開始其實并沒有踏入生物這行,從小學到初中,他一直是藝術生,非常喜歡畫畫。
高中時,因為參加了一次生物競賽,他的人生方向一下子被扭轉了。因在競賽中獲得全國一等獎,2003年他被直接保送到華南理工大學攻讀生物工程學,此后又在南方醫(yī)科大學讀研究生,2010年前往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博士。王繼剛說,自己算不上什么“學霸”,“我成績不算太好,只是對生物這方面有一份洞察力。”
王繼剛說,在新加坡留學期間,他把中國最有名的幾種傳統(tǒng)中藥都研究了個遍?!敖S素,咖喱的主要成分;雷公藤,俗稱‘斷腸草’,對治療關節(jié)炎很有效……”所有傳統(tǒng)中藥,對他來說都如數(shù)家珍。王繼剛稱,他主要是研究這些藥物的作用機理以及在抗癌方面的作用。
雖然沒繼續(xù)畫畫這條道路,但王繼剛坦言自己并不后悔?!白隹蒲须m苦,但有時還挺有趣,而且萬一不小心真的做出來對社會有用的東西,不是也挺好的么?”王繼剛補充說,“不過,我如果沒做科研,應該是個不錯的畫家?!?/p>